28 Aug
戴手套:手部衛生最大的敵人?
在臨床上,手部衛生和戴手套之
間的關係是密切相關的。因此,當手
部衛生遵從性結果不良時,必須考慮
臨床非無菌性單次使用手套之使用情
況,並試圖改善此情況。根據標準防
護措施,戴手套的目的在於提供保護
屏障,避免醫療照護工作者手部因接
觸到病人體液進而受到污染。此外,
手套亦是公認可以高度保護醫療照護
工作者避免手部污染,尤其是針對多
重抗藥性細菌之帶菌者與他們的週遭
環境。然而,戴手套是無法完全免除
微生物在醫療照護工作者與病人之間
交叉傳播的風險。
目前對於接觸病人後手套的污染
與微生物傳播的風險,缺乏完善且明
確手套脫除標準。在一項對於三個加
護病房和兩個內科病房的研究中,
Girou 等學者證明手部衛生遵從性結
果不良,其主要的因素取決於污染的
手套是否更換或脫除。近來研究亦顯
示有 36.2% 醫護人員和病人之間相互
傳播的多重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是
借由醫療照護工作者受污染的手套,
且即使脫除手套後,仍有 4.5% 醫療
照護工作者的手是受污染的。在另一
項報告中,指出 13% 醫療照護工作人
員在戴手套接觸 MRSA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的帶菌
者後,於脫除手套後尚未洗手時,仍
可在手上檢測出 MRSA 的污染[1]。
因此,順應手套的使用而產生了
幾項作法:穿戴手套前須進行手部衛
生動作,每次接觸病人或其週遭環境
後需脫除手套並且進行手部衛生動
作。不可否認許多不良行為發生時,
正處於手套使用中,在土耳其醫院所
進行的一項研究報告,只有 3% 的醫
師與 14% 非醫師人員遵守於戴手套前
執行手部衛生動作,若是在穿戴手套
前未執行手部衛生動作,其病原菌可
藉由受污染的手傳遞至手套的外盒,
使之成為病原菌之儲存窩。故醫療照
護人員於手套穿脫時的行為,被認為
是否會造成微生物交互傳播的影響因
素之一。有文獻指出在血液透析單位
之醫療照護人員,其手部衛生遵從性
成效不彰 (37%) 且只有 33% 工作人員
確實執行照護病人後立即脫除手套。
同時,在香港的三間醫院所做的研究
發現,其主要的問題則發生在對同一
病人進行不同照護程序之間並未更換
手套。
若是考慮到使用手套所伴隨的風險,有部分學者認為在某些特殊照護
情況下,例如像是照護帶有多重抗藥
性細菌的患者,才穿戴手套是比較合
適的作法[2]。近來法國建議手套應當
使用在,可能暴露於潛在傳播多重抗
藥性細菌的體液接觸下。然而,雖然
制定了手套使用條件,但臨床醫療照
護人員對其遵從性不高。在法國西部
針對八家老人照護醫療機構為主的研
究顯示,只有 64.4% 醫療照護人員在
預期會接觸患者體液時穿戴手套。而
在土耳其大學附屬醫院的醫療照護人
員,有 35% 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皆會
帶手套與病患接觸。此外,根據收集
的資料顯示,手套使用於沒有體液暴
露風險下與手部衛生遵從性的比例,
呈現顯著的負相關,這些結果證明手
套的使用,應限制於適當的狀況下,
所採取的標準防護措施。
最近在手套的成分中,加入其他
改良的配方,其目標有二,分別是改
善皮膚的耐受性,增加手部衛生遵從
性與在手套成分中加入抗菌劑,以防
止微生物的污染。具有潤膚效果的手
套使用於接觸防護措施,可改善醫療
照護人員手部衛生遵從性與皮膚健康
狀況,並且對於困難梭狀菌與多重抗
藥性細菌移生至相關醫療設備上的比
例未有顯著的改變,若同時於手套表
面添加抗菌劑,在預防病原菌污染手
套的情況,有相當良好的效果[3]。基
於以上的論點,Bearman 等學者認為
普遍穿戴手套作為接觸隔離的防護措
施,有助於控制多重抗藥性的細菌蔓
延。然而,這個結果是以體外實驗為
基礎的研究,似乎很難概括反應所有
實際上臨床照護的所有情況,此外,
含抗菌成分的手套相對的鼓勵人員長
時間的穿戴並產生安全性的假象。若
是頻繁的濫用手套,可能會產生手部
衛生遵從性低下與微生物交互傳播的
結果,因此臨床上對於使用這類手套
時,除了須要審慎的評估在感染管制
上所帶來的影響之外,亦需考量會增
加院方額外的醫療成本。
雖然已有許多的研究證實,提高
醫療照護人員的認知是手部衛生行為
的決定因素,但目前迫切需要是加強
手套適當性使用的行為認知。其中造
成手套過度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
於有部份的醫療照護人員認為長時間
穿戴手套,可以增加生理或心理的安
全感[4]。
最後,手套使用與手部衛生遵從
性的關鍵因素,取決於是否可以確實
執行接觸病人或週遭環境後,立即脫
除手套。若無法落實執行,那麼手套
應該限制使用在可能暴露於病人體液
的情況下。
【譯者評】手套最主要是使用在
照顧因某些病原體移生或感染的病人
以及具有高風險 B 型肝炎的患者,自
1987 年以來,手套廣泛的使用在預防
HIV 病毒與其他藉由血體液傳播之病
原體感染醫療照護人員。美國安全與
健康管理局建議手套應使用於預期接
觸病患血體液時,包括黏膜和非完整
的皮膚。此外,在群突發時,手套亦
被列為個人防護裝備 (PPE) 基本配備
之一,在這些建議下,大量且廣泛的
使用手套,可能導致不可避免的不良
後果,例如:接觸病人後手套的污染
與微生物交互傳播的風險,以及手部
衛生遵從性不良。因此,2009 年世界
衛生組織 (WHO) 對於手套的使用,
做了以下的建議:
1. 手套的使用不能取代洗手或刷手。
2. 在可能接觸到血液或其它感染性物
質、黏膜及受損皮膚時,應戴手
套。
3. 在治療完一位病患後應脫掉手套,
不要再戴同一副手套接觸另一位病
患。
4. 當治療同一病患時,從污染的身體
部位移動到乾淨的部位或不同環境
時,亦應更換新的手套。
5. 避免重複使用手套。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臨床上
使用手套亦是如此,若醫療照護人員
能充分認知手套使用原則與確實執行
穿戴及移除手套後手部衛生動作,在
醫院感染管制上必能事半功倍。
留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