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體、流感…接連出擊,兒科門診就「癱」了?
「上海兒科醫院日接診量超過1000人次」、「濟南醫院兒科急診單日接診量破千」、「求助:現在哪個兒科醫院人少?」......
自今年9月以來,上述議題屢屢成為熱門的焦點。 「中招」支原體、流感、腺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等的患者比比皆是,且呈低齡化,令本就「囊中羞澀」的兒科犯了難。
不過,中國疾管中心傳染病管理處呼吸道傳染病室主任彭質斌24日指出,近期我國的急性呼吸道疾病開始呈現下降趨勢。
觀察者網近日走訪上海幾家醫院也發現,兒科門診已告別」爆滿」模式,多種呼吸道病原體的攻勢似乎減弱。 不少家長反映,現在排隊就診的時間在接受範圍內,孩子很快就能接受治療,各方面都井然有序。
今年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為何「來勢洶洶」? 目前的就醫體驗如何? 此次兒科就診潮暴露出哪些問題? 隨著各地氣溫不斷變化,以及元旦假期的到來,下降趨勢能否延續? 若下一次高峰到來,該如何應對?
呼吸道疾病今年為何如此猖獗?
「今年的呼吸道感染有兩個特點:一是幾種病原體的疊加出現,二是少數新冠病毒感染和細菌感染的出現。」在兒科耕耘十年的牛醫生告訴觀察者網。
其中,最早開始發動攻勢的支原體肺炎是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兒童、青少年為易染族群。 肺炎黴漿菌感染實際上呈現週期性流行,約每3至7年會迎來一個高峰,持續時間長達1年,而上一次的流行高峰期在4年前(2019年)。
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數據,10月以來,RSV、流感病毒和腺病毒等多種已知病原體感染也增加。
不同病毒的流行引發了「疊加感染」。 牛醫師表示,這現象並非首次出現,「往年在太原,大約國慶日後就是呼吸道感染的高發期,集中出現的時間往往和天氣有關」。
他也強調,兒童的免疫力相對較弱,在同儕和陪護之間也容易相互、反覆傳染。
「已經數不清(孩子)今年下半年是第幾次生病了,可能是第6次了,而且12月到現在基本上一直在生病。去學校又被反覆傳染,班上大約有5、6 個孩子都缺席了。」正帶孩子在醫院大廳等待檢查結果的束女士告訴觀察者網。
一旁的關女士也說,孩子放假在家一點事兒沒有,上學後同學之間容易互相傳染。 「有時候甚至會想,要是學校停課就好了,孩子也不用老是這麼折騰。」
拆掉家長心裡的“牆”,實現患兒分流
近來,面對多種病原體的共同流行,全國各大醫院的兒科門診已長時間處於高位運作狀態。
牛醫生說,就診高峰期間,當地的兒童專科醫院一晚最多要看400個患兒,少一點也有200多個,而綜合性醫院就相對輕鬆,夜班醫生接診20個患兒就算比較多的 了。
對比之下不難看出,專科醫院兒科門診的爆滿與家長的紮堆選擇有很大關係。
家住上海市黃浦區的劉女士告訴觀察者網,孩子每次生病她都會跨區優先選擇專科醫院,在她看來,綜合性醫院或社區醫院接觸的病例比較有限,還是專科醫院更讓她放心 。
「孩子夜裡發燒突然出現驚厥,只能選擇大醫院,萬一再遇到突發狀況也不需要再轉院了。」二胎寶媽夏女士說。
曾帶孩子有社區醫院就診經驗的陶女士稱,社區醫院的優勢在於人少,但醫療條件肯定比不上大醫院,幾次對比下來,還是會選擇專科醫院或綜合性醫院。
觀察者網了解到,為更好應對患兒就診高峰,牛醫生所在的綜合性醫院兒科門診並未限號,白班醫生每天需接診完所有患兒才能結束一天的工作,「半天看50多 個病人也是常事」。
上海一社區醫院的侯醫生則告訴觀察者網,由於他所在的醫院僅配有一名小兒科醫生,精力有限,因此每天只能限號30個。
侯醫師說,社區醫院可以提供甲流、乙流、支原體、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檢測,這段時間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的病例明顯增加,社區醫院是可以提供藥物治療的,雖然藥物可能沒有大醫院 那麼齊全,但基礎藥物都是可以滿足患者的需求。
短時間內,如何與醫師有效溝通?
兒科被形象的稱為“啞科”,因幼童不能言語,即使可以言語也常常詞不達意,很難與醫生直接進行病情交流,同樣是看病,和給成人看病相比,診斷起來往往更 費時、費力。
同時,兒科醫師也面臨來自兒童「陪診團」的巨大壓力,有時一個孩子看病,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全家齊上陣。
「家長的緊張心情我們可以理解。」但牛醫生建議,應由一位直接陪護人回答醫生提問,避免轉述病情,並且在回答時盡量做到時間線清晰,不要上一句說的是昨天,下 一句又跳回三天前了。
遼寧一兒科羅大夫也在社群媒體上表示,有些家長在描述孩子病情時,喜歡將生病的全過程都介紹一遍,告訴醫生每次發燒都給孩子吃了些什麼,有時就扯偏了, 說到愛吃什麼不愛吃什麼上,其實這樣反而容易打亂醫生的思路。
他稱,醫生問診時著重希望了解的是孩子發燒的具體天數,每天發燒的次數,以及體溫最高達到多少度,這些信息家長不妨有意識地記錄下來,有助於醫生分析、判斷孩子的病情,“ 不僅能提升自己孩子的看診效率,也為其他看病的患兒爭取時間」。
經常獨自帶孩子看病的王先生,在嚐到有效溝通帶來的“甜頭”後說,就診高峰期間,為了防止排隊時間太長忘了想表達的重點,他現在會把孩子的發燒時間,吃 完退燒藥後的症狀都記錄在小本子上,保證和醫師溝通時思路清晰。
「兒童看病難」困局根源在何處?
每到呼吸道疾病的高發生期,幾乎所有醫院的兒科門診都人滿為患,兒科看病難問題就會再次凸顯。
為了多看一些患兒,醫生們水不敢多喝,上趟洗手間要道個歉,吃飯也常常過了飯點......嚴峻的診療壓力、充斥著大量病原體的工作環境、高 負荷的工作,「鐵打的」兒科醫師終是扛不住的。
「醫生病倒的情況是很常見的。」根據牛醫生介紹,他所在醫院的兒科醫生只有20人,加上兒科護士大約有50人,現在能正常上班的也就35個人,且「我們科室 嚴令禁止帶病上班」。
值得注意的是,兒科醫師偏少問題常年存在。 根據國家衛健委的統計數據,2021年我國兒科醫師數為20.6萬人,在全國420多萬名醫師中佔比約5%。 而我國0~17歲兒童數量佔21%。
且基於兒科的特殊性,即使人手不夠,各科間相互支援的現像也不會在兒科出現。 牛醫師說,首先這涉及執業醫師法問題,支援兒科就要加註兒科執業範圍,需要很複雜的手續,辦理時間較長;其次,沒人願意來,因為兒科是一個比較全面的科室,一個 兒童的疾病診斷往往需要涉及不同專業的鑑別診斷,這是成人科醫師無法適應的。
「全面的知識體系和良好的心態是做兒科醫生不可或缺的。」牛醫生說,縱觀一名博士兒科醫生的成長路線,包括5年本科,3年碩士,3年博士,3年規 培(住院醫師標準化訓練),部分醫院還需要幾年專培(專科醫師標準化訓練)。
然而,即便兒科醫師的培養成本極高,這類族群往往還面臨「活兒難幹錢又少」「人難留」「晉升慢」等多重困境。
照理說,最難、最累的工作理應得到更合理的薪酬待遇,但身為兒科醫生,付出和收入並不成正比。
中華醫師協會兒科分會先前的調查發現,兒科醫師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兒科醫師的1.68倍,但收入只佔成人科醫師的76%。 《2020年中國醫院薪資調查報告》也顯示,兒科薪資排名靠後,科間同職稱的薪資水準差異達20%至45%。
「近年來,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支付等政策的推進,對兒科的收入構成了進一步壓縮。」牛醫生稱,由於兒科是常年虧損科室,即使盈利,其盈利額也無法和成人科室相提並論, 因此大型綜合醫院不會把精力專注在兒科。
所謂DRG付費,是依照疾病診斷、病情嚴重程度、治療方法等因素,把病人分入臨床病症與資源消耗相似的診斷相關組別。 在此基礎上,健保依照相應的付費標準進行支付。 依照DRG支付改革設計的理想模式,健保基金、醫院、病人三方應該實現共贏。
「加上醫病關係張,兒科醫生不增反減,」牛醫生說,「綜合醫院兒科'萎縮',專科醫院也不堪重負,因此一旦出現突發事件,專科醫院的壓力直接'爆炸'。 」
兒科門診能否持續「降溫」? 未來如何迎戰就診高峰?
12月2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在記者會上表示,近日,全國醫療機構門、急診呼吸道疾病診療量整體持續呈波動下降趨勢。 數據顯示,12月22日,全國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門、急診呼吸道疾病總診療量較上周同期下降8.2%,較高峰期下降30.02%。
談到這種下降趨勢,牛醫生認為,這是一個非新發呼吸道傳染病的必然規律,且隨著氣溫的回升,這種趨勢有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但總體的兒童呼吸道感染趨勢, 會以一個中等水平持續到開學前後」。
侯醫師對此表示認同,他稱,如果氣溫持續走低,可能還會迎來一波小高峰。
觀察者網注意到,為有效應對就診高峰,多地為兒科門診優化診療服務流程,優化病童就醫體驗。 各級婦幼保健機構也表示,在就診高峰期透過延長門診時間、增加門診號源、加開門診室和診療區域、開設夜間門診和週末門診,最大限度地滿足兒童的就診需求。
「現在醫院的工作做得挺好,應對密集性爆發的流程也比較成熟。急診醫師也會分等級優先接診,他們會綜合考慮小朋友的體溫、狀態,分為類似1、2、3、4 個等級,狀態比較好的小朋友會排在相對靠後的位置,家長對這種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劉女士說。
在劉女士看來,醫院在改變,家長也應換位理解醫生,盡量避免爭吵。 「我理解家長著急的心態,但來醫院就診時不妨多觀察而不是張嘴就問,一些標識、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法其實都寫的很清楚。如此一來,醫護人員就可以騰出時間救治 更多的孩子。大家一起創造一個更好的就診環境豈不是很好?”
說完,劉女士用消毒紙巾將孩子坐過的凳子擦拭了一遍才離開醫院。
觀察者網也注意到,不少地方也公佈了可以提供兒科診療服務的基層醫療機構訊息,在一些社區健康服務中心,患者可以進行血液常規等檢查,明確診斷後還可進行霧化等治療。
就醫習慣正在改變的賈奶奶告訴觀察者網,以前孫女生病就往三甲專科醫院送,現在如果孩子病情不是很嚴重,就會就近選擇社區醫院或是綜合性醫院。
然而,像賈奶奶這樣的畢竟還是少數。 有業內人士建議,應對基層醫院的兒科能力摸一次底,根據屬地的需求特點,解決專業人員配備、檢測能力足夠、藥品覆蓋全面等瓶頸,才有可能扭轉家長對基層醫院的認識,進行有效分流 。
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會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主任醫師黃國英曾表示,在兒科秋冬就診高峰季節,兒科人才匱乏問題凸顯,可以參考發達國家的做法,即培訓社區全科醫生,讓他們既 能給大人看濱病也能給小孩看病,「讓其有勝任力」。
社區醫生侯醫生告訴觀察者網,社區醫院的主力是全科醫生,但也會有意識的給全科醫生做兒科培訓。
侯醫師稱,現在病源很混雜,如果孩子只是普通的小感冒,建議可先前往有兒科資質的社區醫院、二三級醫院初診,相比大醫院排隊時間更短,一定程度上也能避免交叉 感染的風險。
留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