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用手套也有「潛規則」,這 3 個常見錯誤別再犯
手套,作為「醫學打工人」的標配,每天與我們形影不離。外科手術中,手套可以減少細菌感染,同時降低銳器刺傷的風險;與病人接觸時,它可以隔絕致病菌的傳播,有效預防院感。
然而,中華醫學博大精深,在「醫學打工人」的手中,手套還有這些奇妙用法……比如,它可以是病房裡的「水囊」,改善長期臥床病人的足跟壓瘡,緩解病人痛苦。
它可以是搶救室裡的「呼吸機模擬肺」,緊急情況下,隨取隨用,為病人爭分奪秒。
它還可以是「氣管插管支架」,固定氣管插管,避免病人活動時滑落,架起插管時,還可以減輕插管摩擦帶來的口唇不適。
在醫生手裡,小小的手套,多多的用途。
然而,越是平平無奇,越是暗藏「陷阱」。就是這樣一雙每天都會使用的手套,醫生們常容易犯這幾個錯誤。
1. 戴手套 = 免洗手?
老實說,戴手套前、脫手套後,你都洗手了嗎?手套雖然能攔住大量的病菌,但在穿戴和診療的過程中,皮膚難免有接觸病菌的風險,加之不正確的穿戴方式,更容易造成污染。所以,既要戴手套,也要勤洗手。
2. 勤儉節約,重複利用
一雙手套不知不覺就用了一上午;戴著一副手套,接觸不同的患者;甚至,有的醫生,換藥、採血、插管這些基礎操作,統統「裸手」上。只能說,節約誠可貴,生命價更高,該用的手套,一副都不能少。
3. 自成一派,不拘小節
上一秒還帶著手套接觸病人,下一秒就直接打字,讓手套上的病菌與鍵盤來個親密接觸。更有甚者,帶著手套開門、按電梯,成為了活生生的病菌傳播者。這一套「行雲流水」的錯誤操作,讓本該守護我們安全的手套,反而變成了傳播的感染源。
這些看似細小,但「大意了」,就可能造成危害。當然,除了要增強職業防護意識,避免以上錯誤操作,正確選擇手套也非常重要。
那麼,怎樣選用一副「很可以」的手套呢?
1、根據場景選用不同類型的手套
大家可以根據使用場景以及需求,選擇合適的手套類型:
外科手術時,要選擇進行過滅菌處理、獨立包裝的手套,盡可能在長時間的手術過程中,能夠保持形狀與貼合度,保證我們能安全地進行手術操作。
檢查手套必須通過 NMPA(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認證,有良好地伸張拉力,能夠抗破損,並且可以適應人體肌膚內部各種弱酸弱鹼的環境。
2、無粉優於有粉
此前,國家藥監局發布了《醫療器械不良事件信息通報:關注有粉醫用手套風險》通報,已明確表示:有粉手套中的滑石粉可能增加人體感染的風險。
在醫用領域,使用無粉手套將更加安全,在檢查或者手術時,不會有粉末誤入患者體內,影響診斷或者治療結果。
3、選擇正規的生產廠家
目前市場上,生產醫用手套的廠家魚龍混雜,質量參差不齊。可以查看包裝背後,是否印有清晰的 NMPA 認證、備案號、技術編號等信息,選擇證書齊全、標識清晰、流程可追溯的正規廠家。此外,如果像藍帆醫療這類全球化企業,FDA (21CFR800.20)、歐盟 EN455、MDSAP 等認證一應俱全,則產品質量更有保障。
當然,醫療安全不能只靠醫生的「火眼金睛」,國家也在不斷推動行業標準的製定與完善。早在 2009 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就聯合了行業標杆企業藍帆醫療,共同製定了《一次性使用聚氯乙烯醫用檢查手套》的國家標準。隨著技術的發展,2019 年,藍帆醫療再一次參與製定了《一次性使用醫用手套》標準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的內容。
今年,疫情來襲,新冠病毒的強傳播力對醫療防護提出了更大的挑戰。藍帆醫療,深耕醫療防護行業,用行動和品質為醫護人員保駕護航。
1 月 23 日,春節伊始,察覺到疫情嚴峻,藍帆醫療立即取消了春節假期,開始加班加點的生產,同時,第一時間發出了《致行業行動倡議書》,號召所有防護同行一起行動。除夕當天,捐贈的 100 萬支醫用手套整裝出發,駛向武漢。
疾風驟雨後,海外疫情突起,藍帆醫療又率先組織中國防護資源出海,成為海外疫情攻堅戰的中國力量。截止 2020 年 11 月,藍帆醫療已經支持全球幾十個國家和地區 200 億支醫用防護手套,這百億支手套連接起來的長度,足以讓嫦娥五號往返地月 5 個來回。
時至今日,疫情仍未結束,醫療防護不容小視。這一次,我們呼籲大家規範使用手套,因為「你保護了世界,我保護你」,從來不是說說而已。
留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