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態化疫情防控條件下,口罩已成為個人防護的重要用品。如何發揮好口罩的防護作用,避免口罩佩戴誤區?以下幾點要特別注意。

選對口罩類型

常見的口罩類型有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醫用外科口罩、醫用防護口罩、顆粒物防護口罩等。一般情況下,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就能有效阻擋病毒入侵。顆粒物防護口罩透氣性差,非高危環境下無需佩戴。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喜歡戴外觀華麗的布口罩。這種口罩的防護等級很低,對抵禦新冠病毒幾乎沒有作用。

規範佩戴口罩

如果口罩和麵部之間有縫隙,人在呼吸時,氣流會流向縫隙,附著病毒的灰塵、飛沫、氣溶膠等,可伴隨氣流通過縫隙進入體內,造成感染。因此,要規範佩戴口罩。佩戴口罩時先將口罩的弧度預留層展開,通過耳帶把口罩固定在臉部,將口、鼻、下頜完全包住,再用力捏緊鼻樑上方的金屬條,使其緊貼鼻樑,最後調整下巴部位的氣密性。必要時可將掛繩從腦後打結,以提升緊固性。整個佩戴過程應避免用手接觸口罩內側。

佩戴口罩時分清正反

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分為三層,最外層是阻水層,中間是過濾層,內層是吸濕層。吸濕層可以吸收口鼻呼出的潮濕氣體,保持口罩乾燥。如果將口罩戴反,口鼻呼出的氣體不能被有效吸收,口罩容易潮濕,就失去了防護作用。戴口罩前應將口罩鼻夾側朝上,深色面朝外。如果口罩無顏色區別,可根據口罩皺褶判斷,皺褶處向下為外。

及時更換口罩

通常情況下,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和醫用外科口罩均為限次使用,累計使用不超過8小時;職業暴露人員使用口罩不超過4小時。口罩使用時間達到上限後,不可繼續使用。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更換口罩:口罩有破損或損壞;口罩受污染(如染有血漬或飛沫等異物);曾使用於隔離病房或與病患接觸;口罩受潮;口罩內有異味;呼吸阻力明顯增加;口罩與面部無法密合。

不要拉到下巴、掛在胳膊上

有的人戴口罩時會把口罩拉到下巴處,露出口、鼻。這樣不僅使口、鼻失去了保護,還會污染口罩內層,將口罩重新戴好時,會增加感染病毒的風險。有的人摘下口罩後,會把口罩套在胳膊上,這樣也不可取。肢體活動時,口罩可能接觸到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口罩裡層也容易沾染灰塵和細菌,重新佩戴時更容易被感染。

盡量不要碰到口罩外側

口罩可以阻擋飛沫,如果用手接觸口罩外側,手可能會被口罩外側污染。若再用不干淨的手觸摸鼻子和眼睛,病毒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人體。摘口罩時應通過掛繩取下,懸空丟棄,盡量避免口罩接觸身體的任何部位。

避免錯誤消毒

高溫蒸煮、用大量酒精噴灑等方式不僅起不到消毒作用,反而會使口罩的防護作用減弱,甚至失效。口罩能防護病毒,是因為病毒會伴隨液體飛沫形成小顆粒附在口罩上。用酒精噴灑口罩表面,酒精揮發時會將裡面的水分一起帶走,再使用口罩時,被分離出來的病毒仍有可能被吸入;高溫可能使口罩的結構發生改變,喪失吸附顆粒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