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冠狀病毒病


2019冠狀病毒病(英語:Coronavirus disease 2019,縮寫:COVID-19),是一種由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徵冠狀病毒2型(縮寫:SARS-CoV-2)引發的傳染病,導致了一場持續的疫情,成為人類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之一。該病已知的首名病人2019年末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武漢市確診,其後此病在全球範圍內陸續被檢測出。截至2023年3月10日,全球已累計報告逾6.76億名確診病例,逾688.1萬名患者死亡,目前仍在持續擴散中。世界各國對該病致死率(CFR)的估計值差異甚大,截止2021年2月8日,多數國家該病的觀測致死率在0.5%-5.0%之間,全球初步修正致死率約為2.9% 。


該疾病常見的症狀包括發熱、咳嗽、疲勞、呼吸急促、味嗅覺喪失[2][3][25][26]、肌肉酸痛等。自感染到出現症狀的時間通常為1至14天。至少三分之一的感染者無症狀。大多數出現明顯症狀患者(81%)出現輕度至中度症狀(最多為輕度肺炎),而14%出現嚴重症狀(呼吸困難、缺氧或影像學上超過50%的肺部受累), 5%出現危急症狀(呼吸衰竭、休克或多重器官衰竭)。老年人或存在相關基礎疾病的患者出現嚴重症狀的風險更高。有些人在康復後的幾個月內仍會經歷一系列的影響,而且已經觀察到對器官的損害。已展開多年的研究,以進一步調查該疾病的長期影響。


病毒主要通過口鼻分泌物傳播,包括咳嗽[注 、打噴嚏和說話產生的飛沫。這些飛沫通常不會在空氣中長距離傳播。但是,站在近處的人可能會因吸入這些飛沫而被感染。人們也可能通過接觸受污染的表面,然後再接觸自己的臉而受到感染。在封閉的空間內,也可能通過能夠在空氣中懸浮較長時間的氣溶膠傳播。在出現症狀後的前三天最具傳染性,儘管在症狀出現前和無症狀的人身上都有可能傳播[3][30],而有研究顯示約40%-45%的患者為無症狀感染者。


已經開發出多種檢測方法來診斷該疾病。標準的診斷方法是通過逆轉錄聚合酶鍊式反應(rRT-PCR)、轉錄介導擴增(RMA)或通過鼻咽拭子的逆轉錄環介導的等溫擴增(RT-LAMP)檢測病毒的核酸。胸部CT成像也有助於診斷基於症狀和風險因素被高度懷疑感染的個人。


預防措施包括經常洗手、保持社交距離、隔離檢疫、室內通風、咳嗽時掩住口鼻、避免用未清洗的手觸摸面部。在公共場所佩戴口罩可以非常有效地減少傳播的風險。


幾種COVID-19疫苗已在不同國家獲得批准和分發,這些國家已啟動大規模疫苗接種運動。其他預防措施包括保持身體距離或保持社交距離、隔離、室內空間通風、在公共場合使用口罩或面罩、咳嗽和打噴嚏時遮住口鼻、洗手以及讓未洗過的手遠離面部。雖然正在開發抑制病毒的藥物,但主要的治療方法是對症治療。管理包括通過支持性護理、隔離、和實驗措施來治療症狀。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20年1月30日宣布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至2023年5月5日解除,並於2020年3月11日評估認為2019冠狀病毒病已具有大流行特徵。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認為,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是人類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面臨的最嚴峻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