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有個病毒很厲害,我們社區、孩子班有不少小朋友中招了。


週五放學,班主任特別在家長群組提醒:週末不要去人多的地方,最近病毒厲害,小心感染,有發燒的症狀一定要盡快去醫院,在家休息好了再上學。


看了一下本地的疾管部門的公眾號,也發了提醒,說這個病毒叫“腺病毒”,目前也沒有疫苗,好像也沒特效藥。


社區裡有個常一起玩的小朋友,感染了腺病毒,在家裡休養了2個禮拜了。


前期症狀:主要是高熱不退,先到社區醫院當成感冒治,用布洛芬效果也不大,最後上本地三甲醫院,作了呼吸道的檢查才發現是腺病毒。


查了一下科普,說主要症狀是:高燒、喉嚨痛、扁桃體發炎、上吐下瀉、沒有胃口。有些人還有眼結膜炎的症狀。


潛伏週期比流感長,能到3—8天。而且有些人感染了,表面看起來沒啥症狀,但是傳染性依然存在。


飛沫、水、接觸、糞口都可以傳染。


我孤陋寡聞,還是第一次知道這個玩意。


自從養了娃之後,我也是常學到新名詞,聽過手足口病、流感、咽峽炎、新冠,現在又學到一個腺病毒了。


看了症狀,傳染力度,還是有點擔心的。最近幾天我都沒敢讓孩子一起玩了,都是散開了轉轉。


2


不知道是個人錯覺,還是事實如此:以前好像病毒流行度還可以,最近一兩年,什麼感冒流感的,一倒就是一大片。


跟同學家長聊天,他吐槽說:這都是新冠變異的病毒,都是後遺症。我聽了也不好說啥,只能唯唯點頭。


有趣,也是值得深思的是,這似乎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狀態。


最近兩三年,每次一出現季節性的流行病、感染病毒的,網路上一定會有人說:


這與新冠有關,在新冠之前從來沒聽說過,得了新冠之後身體變差了,或者說這是敵對勢力投毒、生物戰,要警惕,等等。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也蠻值得分析的。好像也沒看到多少嚴肅的社會學、心理學專家出來剖析這些觀點。


為什麼今年春夏之交,會流行腺病毒了,這個是流行病學要研究的問題了。我非專家,不敢亂說。


但個人從生活經驗判斷,可能跟這兩年的情勢有關。


最關鍵的是,原本春夏就是感冒、肺炎高發季。前幾年大家戴口罩、防護的意識強,許多病毒傳播都被阻斷了,感染的少。


前幾年,有個特別有趣的現象:就是身邊感冒發燒的人特別少。


因為一旦有症狀,都嚇得窩在家裡不敢出門。就算出門,商場車站大門口的體溫計也過不了。


但現在早就放開了,感冒、流感了照樣到處跑,傳染的就多了。


尤其是嬰幼兒,戶外運動、身體抵抗力弱。再加上生態環境變化大,病毒生命力強,抗藥性強,微生物多,變異多,所以感染的傳播速度也快。


3


再說說,這東西跟新冠有關嗎?是新冠捲土重來,但相關部門故意瞞著不報?


我個人判斷無關。


新冠病毒已經“祛魅”,經過三、四年的科普、放開,大家其實對新冠已經不害怕了。


如果這一輪爆發,真的是新冠捲土重來,科學家、衛生監督部門大大方方承認就好,沒必要藏著掖著,故意將新冠說成是腺病毒感染。


還有一種更有噱頭、更獵奇的說法,說是敵對勢力投毒、生物戰的,那幾乎不可能。


病毒不是炸彈。病毒傳染起來,人為很難控制。按照今天的世界互動、人口流動狀況,這裡感染了,那裡也難倖免於難。


搞這種投毒,那是傷人一千,自損八百。他們沒這個必要,也沒那麼傻。完全沒必要陰謀論,自己嚇唬自己。


嚴防死守一時可以,三、兩年之後是什麼狀況,代價多大,大家都經歷過,不用多說。


季節變化之際,家裡有小孩的,還是要保持多洗手,少去人雜的公共場所,家裡也要勤消毒。


多注意身體,有高燒、喉嚨痛、扁桃體發炎、上吐下瀉,尤其是小孩子的,那還是儘早去醫院比較好,不要硬扛。


如果去醫院,那一定要戴口罩。否則也許本來沒啥大事,但跑了一趟醫院就交叉感染了。


以下是我的公眾號名片,歡迎點擊追蹤。


人生飛機稿,是我的原創公眾號。


寫點對生活、時事的觀察,都是大白話,講究的就是接地氣。


我平常喜歡看歷史書,跑馬拉松,踢球,還有帶娃東逛西逛,翻翻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