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辨識流感? (流感系列之一)


最近,南方部分地區流行性感冒患者突然增多,抗流感藥物奧司他韋甚至供不應求,引起家長的恐慌。


流感傳播力強,對高風險族群可造成威脅,可能需要早期抗病毒治療,所以需要儘早辨識。


臨床判斷一個患者是否流感,主要根據患者的症狀、接觸史,必要時可輔以化驗檢查。


01


症狀特點


和普通感冒不同,流感患者的症狀較重。


除了突然發熱,最常見的就是呼吸道症狀,常伴隨消化道症狀、頭痛、肌肉酸痛等全身性表現。


不同年齡流感患者的症狀有稍許差異


患者年齡越大,發燒更明顯,咳嗽、喉嚨痛、頭痛、肌肉酸痛更常見;


而低齡患者(尤其是一歲的嬰兒),除了發燒,消化道、神經症狀可能更突出。


因為嬰兒無法表達疼痛的感受,所以難以確定是否有喉嚨痛、頭痛、肌肉酸痛(我推測可能也有)。


02


接觸史


除了症狀,患者的接觸史也判斷是否流感的重要內容。


也就是患者在出現症狀前,有無接觸流感樣症狀的他人?其家庭成員、玩伴、同學近日有無類似症狀?


這是因為流感傳播力強,易在家庭、托幼機構、學校等人密集處播散。


如果存在明確的接觸史,將有助於做出更準確的臨床判斷。


在流感流行季(或局部爆發時),一個患者突然出現發燒,即使還沒有伴隨其他症狀,也要警惕流感;如果患者俱備多種流感樣症狀,或者其密切接觸者出現類似症狀,就更要高度懷疑流感。


03


快速檢測


除了關注患者的症狀和接觸史,有條件的話,也可考慮做流感的相關化驗檢測,但不是必須。


其中,鼻咽拭子流感快速抗原檢測最便捷(部分電商平台有售):步驟就如在家做新冠病毒抗原檢測那樣,10分鐘左右出結果。


可惜的是,此檢測雖方便,但敏感度較低(波動於10-70%之間),容易出現假陰性,也就是部分真正的流感患者會出現陰性結果,因而被漏診。


所以,如果患童具備非常典型的流感樣症狀,或是有非常明確的暴露史,快速抗原檢測並無必要。


其他檢測方法,如核酸、培養等,雖然精確,但需專業設備,部分比較費時,主要用於一些特殊情況,例如患者有基礎疾病,或症狀嚴重,或醫生需要確定病原體以避免濫用抗生素等。


04


盡快診斷的意義


盡快診斷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決定是否啟動抗病毒治療(如口服奧司他韋),因為流感的抗病毒治療時間窗較短。


對於高風險族群,在患者出現症狀後的48小時內啟動抗病毒治療,可以縮短發燒病程約一天以及減少併發症發生的機率;


若在症狀出現12-24小時內啟動抗病毒治療,症狀持續時間甚至可縮短三天。


如果超過48小時,再服用奧司他韋,效果就不明顯了,通常不建議。


但個別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或症狀嚴重者,雖然距離出現症狀超過48小時,但其體內的流感病毒可能仍在複製,所以仍有必要啟動治療。


所以,當醫生判斷患者是流感後,緊接著要做的評估就是:


目前症狀的嚴重性?患者是否高風險族群?其密切接觸者有無高風險族群? (評估:是否需要啟動抗病毒治療?)


當前距離出現症狀的時間?是否小於48小時? (評估:是否來得及抗病毒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