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道,香港天文台預計今明兩日氣溫驟降,衞生防護中心表示,幾種呼吸道病毒轉趨活躍,下個月很有可能踏入冬季流感高峰期。 根據外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除了部分新冠患者康復後會出現「長新冠」病徵,流感康復後也有可能出現「長流感」(long flu),同樣不能掉以輕心。


知名醫學期刊《刺針》週四(12月14日)發布最新研究顯示,感染流感留醫的患者康復後數月內,出現長期疾病或健康問題的風險都會增加,且多集中在肺部。 醫學專家希望這項研究能提醒民眾不應輕視病毒感染的長期影響,應接種流感疫苗,降低因感染留醫的風險。


逾半死亡致殘個案在數月後發生


今次研究由美國密蘇裡州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臨床流行病學專家阿爾阿里主持。 研究團隊利用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醫保系統,收集2015年10月至2019年2月期間,因流感留醫的10,985名病患資料,同時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期間,因染病留醫的81,280 名患者資料。 團隊在患者康復後持續追訪他們至少18個月,並依照涉及全身合共94種不同指標,分析他們的健康狀況、再度留醫及死亡風險。


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流感或新冠患者康復出院後,日後的死亡和再度留醫風險都較常人有所增加,他們出現疲倦、心血管疾病、胃腸道疾病和神經系統問題的風險也較大。 在追訪期間,不論是流感或新冠患者,超過半數的死亡和致殘個案都出現在患者康復幾個月後,而非剛剛康復的頭30天。


健康負擔不低於康復後新冠患者


檢查所有器官後發現,新冠患者出現健康狀況的風險增加68%,流感患者相應風險也增加6%。 其中流感患者的病徵多集中在肺部和呼吸道,病徵包括持續數月的咳嗽、肺部炎症,以及嚴重的呼吸急促問題。 且流感患者康復後,因肺部長期疾病帶來的健康負擔,並不低於康復後的新冠患者。


阿爾阿里指出,研究讓醫療團隊改變了對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的看法,「我們從疫情中獲得的主要教訓之一就是,只會引起急性病徵的病毒正在消失。感染後的急性期只是冰山一角, 患者度過急性期後,醫生仍要詢問他們是否完全康復,例如還能否和以前一樣健身,精神是否和過去一樣敏銳。」


阿爾阿里表示,今次研究的對像多為男性,平均年齡已有71歲,所有患者都需留醫,「我認為這項研究結果適用於需要留醫的患者,不過我們還不清楚,研究結果是否適用 於無須留醫的輕症患者。」團隊後續還會關注哪些特定族群有較高的「長流感」風險。


不過阿爾阿里提醒,研究結果足以提醒人們,不應輕視呼吸道傳染病的潛在影響,「許多人出院後,已把流感拋諸腦後,然而研究說明不論是新冠還是流感,都可能導致長期疾病, 將它們視作短期病症,會掩蓋它們日後帶來的更多潛在健康問題。」


流感和普通感冒都屬於傳染性呼吸道疾病,但它們是由不同的病毒引起。 流感僅由流感病毒引起,普通感冒則可由多種不同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季節性冠狀病毒等(非新冠病毒)。


流感與一般感冒病徵相近,一般而言,流感的病徵發作更突然、病徵更嚴重。 感冒一般病徵溫和,很少引起細菌感染或肺炎等更嚴重的健康問題,但流感更可能導致較嚴重的並發症。 對照流感與感冒的常見病徵如上圖:


*流感其它典型病徵還包括頭痛、食慾不振、嘔吐和腹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