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從2020 年2 月爆發延燒三年多,Omicron 變異株在造成全球造成幾波的流行,但Omicron 下不斷產生新的變異株,JN.1 變異株為Omicron BA.2.86 子代變異,截至2023 年12 月18 日已超過40 國現踪,於美洲、歐洲等地佔比快速上升,並於新加坡成為主流變異株。


新冠肺炎症狀有哪些?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資料顯示,患有新冠肺炎的確診者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


發燒

肌肉酸痛

疲勞、全身無力

咳嗽

噁心

腹痛、腹瀉

鼻塞、流鼻水

嗅覺異常

頭痛

呼吸困難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疾管署防疫醫師鄔豪欣認為,流感跟新冠肺炎的症狀的確很相似,但「新冠肺炎比較不會肌肉痠痛」,可以用這個來判斷是不是感染者。


但仔細看這些「新確診個案」的症狀,也有許多人出現了肌肉酸痛、疲勞等症狀,甚至也有人只是流鼻涕、鼻塞的「小感冒」症狀,還有人是「完全沒症狀」的狀態,表示新冠病毒已經開始變異,已經無法用單一症狀來判斷自己是不是感染。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則表示,患有新冠肺炎的人出現的症狀範圍非常廣泛,從輕微症狀到嚴重疾病都有。症狀可能在接觸病毒後 2 – 14 天出現,而且任何人都可能會出現從輕微症狀演變到嚴重症狀的情況。


最新症狀資訊:重複感染怎麼辦?面對第二次確診症狀、治療、隔離一次明瞭


最新症狀資訊:新冠肺炎症狀新排名!接種疫苗後頭痛、流鼻水、打噴嚏更要注意


感染新變異株 JN.1 流行、症狀表現

新變異株 JN.1 為 Omicron BA.2.86 子代變異,截至 2023 年 12 月 18 日已超過 40 國現踪,於美洲、歐洲等地佔比快速上升,並於新加坡成為主流變異株。 WHO表示,JN.1 變異株有較高的傳染力及免疫脫能力,但疾病嚴重度未明顯增加,評估公衛風險低,但接種XBB 疫苗產生之抗體,能中和XBB 及BA.2.86 系列(含JN.1),故WHO 仍建議接種XBB 疫苗。


俄亥俄州立大學韋克斯納醫學中心傳染病副教授卡洛斯·瑪律維斯托(Carlos Malvestutto)指出,雖然目前不太可能會陷入過去疫情大爆發的情況,但也會造成民眾死亡,特別是高齡者的風險最大。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也表示,年末聖誕跨年活動頻繁,呼吸道感染疫情恐再升溫,目前國內COVID-19 併發症疫情已有略升趨勢,推估最快一月中下旬恐進入流行高峰,請務必盡快接種XBB 疫苗預防重症。


看更多:新冠新變異株 JN.1 是什麼? XBB 疫苗快篩還有用嗎?疾管署公佈最新數據


感染新變異株EU.5、BA.2.86 流行、症狀表現

隨著解封後雖然新冠肺炎被視為常態化,但仍不斷有新的變異株出現,近期變異株EG.5 在世界50 多國出現,並成為美國目前最常見、增長速度最快的變異株。


EG.5 暱稱為「艾里斯」,世界衛生組織更在今年8 月列為需留意變異株,EG.5 主要為Omicron XBB.1.9.2 子代變異株,因具較佳的免疫逃脫性,有較高的傳染性。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則認為,目前的疫苗與藥物仍有效,疾病嚴重度未增加,整體評估對全球造成公共衛生風險低。


另外,國際間還有另一支高度的病毒株,英國、美國、以色列已經各偵測出「BA.2.86」案例,該變異株與現在流行的「XBB.1.5」變異株相比,一共有36 處突變,主要較擔憂與現行疫苗追加劑所瞄準的Omicron 亞型變異株XBB.1.5 不同。


感染新變異株XBB、BQ.1 流行、症狀表現

2023 年年初全球亞型變種病毒流行以BA.2.75.2、XBB、XBB.1.5 與BQ.1.1 為主,但其實都是Omicron 下BA.2、BA.5 的亞型分支, 症狀表現其實並沒有太大差異性。 【XBB、XBB.1.5 、XBB.1.6 新冠變異株小檔案】

流行情況:病例數在美國呈現直線上升趨勢,根據美國CDC 統計,初估XBB.1.5 佔美國40% 的病例,台大公衛林庭瑀博士以流行地區估算XBB R0值約落在6.9;XBB. 1.5 R0 值則為5.4 。

症狀:與過往變異株沒有太大差異,其主要症狀是流鼻水、發燒、喉嚨痛、頭痛、感冒、打噴嚏和咳嗽。

疫苗防護:初步對疫苗的中和效果較不佳,有較高出現突破性感染的機會,甚至感染重複感染、二次感染等問題。

另外,近期在印度快速竄升的XBB.1.6,又被命名為Arcturus 毒株,根據WHO 的說法,Arcturus 類似於現在正在流行XBB,台大公衛陳秀熙教授指出:「因為Arcturus 在T478R、E180V 位點出現突變,所以可能產生BA.2 突破性感染,因此相對病例再生數比起XBB 的1.27 倍,以目前香港、新加破的例子來說,對於住院率、重症率沒有太大差異。

BQ.1、BQ.1.1 新冠變異株小檔案】

流行情況:歐州目前主流病毒株以BQ.1 為主,近期的BQ.1 在英國、法國流行誘出現了一波感染,且死亡率也呈現上升趨勢,而BQ.1.1 估計R0 值約為5.1 ,而BQ.1.1 的R0 值小於XBB。

症狀:發燒、發冷、咳嗽、疲勞、頭痛、噁心、嘔吐、腹瀉、味覺或嗅覺喪失等,根據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與健康應用程序ZOE 進行的一項研究項目,認為BQ.1 和BQ. 1.1 更像是普通感冒。

疫苗防護:BQ.1 和 BQ.1.1 可能會高度的免疫逃脫,即便曾確診還是可能再次感染,但認為加強劑次世代疫苗可預防中重症、死亡。

感染 Omicron BA.4、BA.5 變異病毒株的症狀有哪些?

BA.4 、BA.5 都是Omicron 亞型變異株,分別於今年1 月及2 月首次於南非發現,會如此引發關注主要是研究顯示該二株病毒株,均有傳染力較高及免疫逃脫特性,具社區傳播能力。果不其然短短半年BA.4 、BA.5 逐漸取代前一波流行的BA.2 ,成為各國的主要流行變異株,重量級期刊《Nature》先前也針對BA.4 、BA.5 有新的發現,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齊嘉鈺分析。


因應不同變異株所表現的症狀略有不同,根據英國研究,BA.5 除了喉嚨痛以外,聲音沙啞也是常見症狀之一,常見症狀如下:


虛弱

疲勞

咳嗽

發燒

頭痛

聲音沙啞

流鼻水

新光醫院感染科主任黃建賢解釋:「BA.5 跟BA.2、BA.1 的症狀差別不大,之前的變異株有嗅覺異常、也有的是喉嚨痛、咳嗽比較明顯,要病毒在比較大的變異才會有這些差距,但BA.5 跟BA.2、BA.1 都是Omicron ,之間造成症狀的差異不多,也不容易從症狀來分辨。


韓國也進行BA.2 及BA.5 臨床特性研究比較,台灣也經歷這兩株病毒流行,其中發現BA.5 產生的症狀會比BA.2 嚴重一點,統計上發現BA.5 造成發燒、發冷、肌肉酸痛、頭痛比例比較高。此外,BA.5 病毒傳播期較 BA.2 短,感染後較快會出現相關症狀。


感染 Omicron BA.2變異病毒株的症狀有哪些?

從 2022 年開始主要都是以 Omicron 疫情為主,但統計下來發現高達 9 成染疫的患者都是輕症、無症狀居多。 Omicron 病毒又可分為BA.1、BA.2、BA.3,過往講的Omicron 主要指的都是BA.1 佔世界流行的病毒株,但隨著疫情演變,BA.2 的病例數逐漸上升,甚至超越BA.1 。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指出:「BA.2 的確在受體結合位置有明顯變異,跟 BA.1 相比有差異,但在毒性上有目前沒有證據有變質的跡象。」


從美國 CDC 監測中發現 BA.2 與 BA.1 引發的疾病嚴重程度沒太大差異,主要感染後常見症狀還是頭痛、喉嚨痛、打噴嚏、流鼻水、身體疼痛。但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指出,認為 BA.2 還有另外兩個較不同的兩個症狀:


頭暈

疲勞


尤其BA.2 傳播力確實比BA.1 增加約30%,但黃高彬強調:「BA.2 很多特性都跟BA.1 很相近,美國CDC 報告強調雖然BA.2 傳播力比較強一點點,不會像Omicron 剛出來劇增病例,臨床症狀並沒有比BA.1 還嚴重。


看更多:Omicron亞型BA.2 有兩大新症狀!嚴重程度一次了解


感染 Omicron 變異病毒株的症狀有哪些?

從南非開始竄出的Omicron ,短短時間就開始取代Delta 成為世界主流的變異病毒株,與先前的Delta 株相比Omicron 症狀跟感冒、流感更加接近,症狀也相較輕微,過往常見的發燒、嗅覺異常的狀況減少。


依據各國經驗來看,住院率、重症率確實有下降,初期症狀會在染疫 2 天後迅速出現,持續維持 5 天左右,突破性感染的情況明顯增加。根據英美、南非的 Omicron 病例統計,患者染疫後最常見的初期症狀分別有:


喉嚨疼痛

腰酸背痛

流鼻水、鼻塞

頭痛

疲憊

打噴嚏

夜裡盜汗

肌肉酸痛

研究也發現Omicron 病毒對肺部的侵略性較低,林口長庚新興病毒中心主任施信如說:「從香港大學、歐洲、美國發表論文指出,他們用不同系統做出來結果,Omicron 病毒在肺部複製的能力較差、免疫致病性是比較低,臨床上的統計看起來輕症的比例多、住院率降低。


新冠肺炎症狀和感冒、流感很像,該如何區分?

從各國的統計數據都可以看出,新冠肺炎所出現的症狀與流感,甚至是普通的感冒都非常像,所以單靠症狀是沒辦法判斷自己是不是新冠肺炎的。不過,新冠肺炎有 2 點跟流感不一樣,一個是「潛伏期比較長」,一個是「會有下呼吸道症狀」。


一、潛伏期比較長

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流感的潛伏期大概在1 ~ 4 天左右,病程大概在7 天左右,而且變嚴重的速度非常的快,可能昨天還好好的,今天就突然發高燒、全身酸痛、或是其他任何不舒服到無法出門;所以如果「突然」不舒服,很有可能會是流感。


而新冠肺炎的潛伏期比較長,可能有1~14 天左右,病程可能會拖到幾週、幾個月以上,所以除非有慢性疾病,否則病程不會這麼快就惡化;一開始可能會先有一點小症狀,然後慢慢越來越不舒服,持續3 天以上都沒有改善,就可以懷疑是不是新冠肺炎。


二、有「下呼吸道」症狀

不過,針對那些「沒有」症狀的人來說,自己該怎麼判斷是不是有肺炎?其實還是有一些小細節。


在那些「沒有症狀」的人身上,也有一部分透過X 光或電腦斷層,會看到「肺炎」,所以「沒有症狀」其實是指沒有「全身」或是「上呼吸道」症狀,但可能有一些下呼吸道的症狀。


下呼吸道是指氣管、支氣管及肺部,如果症狀輕微,可能不見得會出現相關的症狀,但如果有症狀,也很可能會跟其他疾病的症狀搞混:


胸悶、胸痛。

咳嗽時胸骨後方疼痛。

走路會喘、講話會喘。

身體莫名燥熱,或特別容易覺得冷。

所以,如果出現這些看起來像「沒有症狀」的症狀,其實也可能跟新冠肺炎有關,如果再加上自己有接觸史、旅遊史的人,或是症狀持續3 天以上沒有好轉、甚至惡化,最好還是到醫院去進行篩選比較安心。


只是有些患者沒有警覺性,時間拖太久等到確診時已經出現嚴重肺炎、呼吸道窘迫綜合症,嚴重的甚至可能出現多重器官衰竭、休克等。 依據目前的流行病學資訊,患者大多能康復,但也有死亡病例,死亡個案多具有潛在病史,如糖尿病、慢性肝病、腎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等。


睽違三年邊境重新開啟,許多傳染疾病也會一併流行,近期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肺炎鏈球菌等,都有流行的趨勢,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黃立民說:「當社區有2 -5 種病毒、細菌存在時,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接觸很多病毒,多重感染、混合感染變成常見的事情,一定產生多重感染病程就會變得嚴重。


免疫系統原本只要對抗一種病毒或細菌,現在可能對抗 2-3 種,對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