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流行性感冒疫情大幅升溫,可謂近十年來最高峰! 流感引發肺炎與死亡的整體人數有回升跡象,被視為2024年一大挑戰。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率領團隊於《健康智慧生活圈》直播節目列出全球大流行人畜共通傳染歷史疫情,並指出病毒基因重組為新變種病毒,傳給人類再大量散播病毒,即所謂「外溢 效益」,風險不可輕忽。


流感引發肺炎與死亡人數回升

人類於1918年發現流感不斷變異。 COVID-19興起後,流感疫情也上升。 目前台灣流感疫情以A型(65.7%)為主,B型(27.1%)其次。


流感高風險族群如年長者、有慢性病史、孕婦、癌症病人、具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等。 流感高風險患者與COVID-19相同,因此疫苗的施用策略也相同,除醫護人員外,以高風險族群為優先施用對象,避免感染流行性感冒後轉為重症的風險。


年長者


有慢性病史


孕婦


癌症病患


具神經系統疾病患者


許辰陽醫師表示,大多數感染流感的患者都屬於輕症,如發燒、倦怠、頭痛、咳嗽,甚至噁心嘔吐、骨骼肌肉酸痛等一般症狀,少數患者會出現重症或併發症如熱痙攣、腦膜炎 、心肌炎等症狀;孕婦可能有早產風險等。


流感引發肺炎與死亡的整體人數有回升跡象,代表台灣的流感疫苗的接種率仍不足。 民眾務必在生活中提高防疫的警覺,除了要施打XBB.1.5疫苗以及流感疫苗,在出入公共場合與醫療場所應配戴口罩。


專家提醒,從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局(CDC)通報紀錄顯示台灣2023年流感接種率,65歲以上長者只佔5成,學齡前幼兒佔6成,須持續注意流感疫苗中脆弱族群(如: 年長者、孕婦、兒童、慢性病患者)施用情況,此外,克流感藥物使用、臨床照護亦須提高警覺。


流感病毒容易變異 每年都需接種

過去流感包含三價、四價疫苗,現今台灣在可負擔情況下實施四價疫苗施用。 然而,人畜共通傳染、流感病毒變異,使得流感疫苗不斷重組。 人類流感疫苗發展呼應COVID-19疫苗快速演進,與病毒快速變異、人類生態環境破壞、氣候變遷有關。


流行性感冒一直受到科學界與醫學界的關注,並投入許多資源研究流感疫苗,主要仍是流感病毒容易造成世界流行,也會出現地方流行。 造成流行的原因在於流感病毒中抗原基因轉移(antigenic shift)與抗原基因漂移(antigenic drift)2種機轉影響,當2株不同的病毒在適合的宿主內,就可能使得2株病毒的抗原基因 出現變異產生新病毒株,造成大流行,例如1957年亞洲流感與1968香港流感是如此。


新病毒株可能在人類族群內或不同動物群內經過馴化後,表面抗原出現微變異,引發季節性的流行,也因此每年都需要接種流感疫苗。 由於季節性流感已在人類族群內存在一段時間,通常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因此通常不會出現重症案例,流行趨勢會較抗原轉移造成之流行來的小型。


2023至2024年流感季分離病毒株有H1N1、H3N2、B Victoria等病毒株,這與每年接種得流感疫苗能否提供保護有重要的關聯,如今年所施打的流感疫苗為四價流感疫苗, 也就包含針對前述幾種病毒的抗體。 進一步證實WHO今年對流感病毒株的預測正確性,目前施用的疫苗可有效提供對現行流感病毒株保護力,專家呼籲尚未施打流感疫苗的民眾,應盡快接種疫苗。


流行性感冒跨物種傳播風險

全球大流行人畜共通傳染病毒包含:H1N1、茲卡、伊波拉、MERS等,因生態環境問題,病毒傳播至不同物種之間,基因重組機率越來越高。 研究發現,蝙蝠身上帶有多種病毒,通常不會直接傳染給人類,而是先感染中間宿主如:穿山甲、水貂、紅狐等,產生病毒基因重組,利用新變種病毒傳給人類,由人類大量 散播這些病毒,即所謂外溢效益(Spillover)。


根據《柳葉刀》(Lancet)發表研究指出,人類經過全球變遷、氣候變遷、土地利用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森林砍伐,人類與動物接觸生態環境改變,原本人類與動物生長在兩 平行世界,因上述人為破壞,使病毒在人類與動物之間有機會產生基因重組,而出現新變異株,這些新變異株經過全球人類傳播而擴散,最後可能逆傳染給動物。 若不重視人畜共通傳染外溢、反外溢風險,將不斷出現新變異株,研發新疫苗對抗病毒變化將會變得相當困難。


流感病毒跨物種傳播十分需要關注,目前常見禽流感如H5N2、H5N1、H7N9、H10N8等、豬流感H1N1、馬流感H3N8、H7N7。 其中禽流感主要在候鳥與家禽中流行;豬流感源於家禽與豬間傳播,由於豬與人類生活環境關係密切,當豬隻感染禽流感,同時又帶有哺乳動物的流感抗原時,就 有可能產生新病毒,進而傳染給人類造成大流行;馬流感於馬群間傳播,多數為呼吸道輕症,H3N8致病性較強,感染馬隻並發細菌感染風險較高,偶有獸醫或飼主 因高濃度接觸受感染報告。


杜絕病毒 三段防治達到宇宙健康

以流感為例,許多中間宿主可能成為傳染病流行的源頭。 因此,需面對不同的傳播途徑,包括水或空氣傳播。 為了杜絕傳染病的發生,必須建構一個三段防治的架構。 在傳染病發生之前,努力避免接觸和避免病毒與共同動物混合,從而防止基因的重新組合;在次段預防中,基因監測變得至關重要;第三段預防則是指希望在傳染病爆發 之後,能夠採取有效手段預防進一步擴散和傷害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