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噴嚏、流鼻水、發燒……當孩子出現感冒症狀時,家長都會心急如焚的帶著孩子求診就醫,然而父母對於感冒的成因以及症狀,卻往往是一知半解。究竟常見的感冒類型和症狀有哪些?在照顧上又有哪些注意事項?與小孩流感又有什麼不同?本文將為您詳細說明兒童感冒照護與治療,以及感冒與流行性感冒兩者之差異。
什麼是感冒?什麼是小孩流感?
普通感冒,又稱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鼻咽炎,是一種輕微的上呼吸道(鼻及喉部)病毒性感染。不論在病因、症狀、病情的發展,皆不同於流行性感冒(以下簡稱流感),而且程度上相對於流感較為輕微,所以普通感冒常被直接稱為「感冒」,症狀包括咳嗽、打噴嚏、稠鼻涕、流鼻水、鼻塞、咽喉痛或有痰、頭痛以及疲倦等,也可能產生腸胃方面的症狀,如腹脹、腹痛、腹瀉等。
而流感與一般感冒病原不同。感冒主要是由鼻病毒、冠狀病毒、腺病毒等引起;流感則是流感病毒引起。流感病毒可分為A、B、C三種型別,其中只有A型及B型可以引起季節性流行,這兩型也是臺灣主要流行的季節性流感病毒。流感的好發季節約在每年11月至隔年的3月期間,但臺灣地處亞熱帶,一年四季均可能發生流感。臨床常碰到家長一開始以為是一般感冒且症狀輕微,結果沒幾天孩子就開始全身肌肉痠痛、高燒,最後診斷為流感。
流感與感冒到底有什麼差別?一般說來,感冒較少引起全身性症狀,主要是鼻水、鼻塞及喉嚨痛、咳嗽等呼吸道症狀,且不大會發燒,但3歲以下幼童還是有可能會發燒。而流感症狀發作很突然,初期是高燒、頭痛、喉嚨痛,有七到八成患者會有咳嗽症狀;兩者最大的差別是流感會全身痠痛、倦怠等,若症狀嚴重,有可能需一到兩星期才會完全康復。
危險徵兆
除前述之外,流感容易引發肺炎或腦炎等併發症,其他還可能併發中耳炎、鼻竇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等,其中以肺炎居多。除了流感病毒會引發以上症狀外,也可能是感染流感後,繼發細菌感染造成。高危險群病患包括2歲以下幼兒、65歲以上長者、慢性代謝性疾病(糖尿病)、腎衰竭、血紅素病變、免疫不全需長期治療者、孕婦、過度肥胖及6個月大到18歲間需長期接受阿斯匹靈治療者,這些人比平常人有較多機會感染流感,以及感染後易發生嚴重併發症導致死亡,要特別注意。所以當小朋友出現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發紺(缺氧、嘴脣發紫)、血痰、胸痛、意識改變、抽搐、低血壓時要盡速就醫。
如何治療?
治療方面,一般感冒時醫師通常會開立緩解症狀的治療藥物,例如使用咳嗽藥水止咳,或是抗組織胺舒緩鼻塞和打噴嚏的症狀、退燒藥退燒止痛等。流感除了緩解症狀藥物外,還可以使用抗病毒製劑如克流感、樂瑞莎等。流感在治療後通常會逐漸退燒,咳嗽約7~10天會緩解,但如果小孩感染流感,就醫後症狀未緩解或活動力變差(尤其是嬰幼兒不善表達自己身體不適症狀,因此家長要仔細觀察寶寶有無呼吸急促或困難、缺乏意識、不容易喚醒等症狀),就要當心並應立即就醫,因為有併發重症可能。
俗話說,預防勝於治療,預防流感最好的方法是施打流感疫苗,根據研究指出,施打流感疫苗除了可以預防感染外,就算感染流感,症狀也會減輕,還能降低肺炎等併發症機率,但流感疫苗施打後約兩週才能產生保護力,如果是免疫力較弱的老人和小孩,最好在流感流行期前盡早施打。
居家照護
當孩子出現流感症狀時,應該在家休養,還是就醫治療?相信是不少家長的疑問。小朋友若有類流感症狀時建議應就醫治療,依醫囑服用藥物、在家休息、維持正常作息,才能讓身體趕快康復。
流感主要都是由飛沫或接觸傳染,所以要特別注意個人衛生,平常勤洗手;如果手上有病毒又用手揉眼睛、摸鼻子等,就容易感染;抵抗力弱的人進出醫院等公共場所建議戴口罩,若有感冒症狀也建議戴口罩,避免將病毒傳染給他人。因此戴口罩、常洗手是預防傳染的不二法門。
最後提醒家長,平時培養孩子良好的運動習慣有助於保健身體和增強體力,在流感流行期間,應減少帶孩子出入公共場所,避免病毒、細菌傳染,就能遠離感冒不適。
留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