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季,呼吸道疾病高發,多種呼吸道疾病交織。 流感和普通感冒差別在哪裡? 如何科學應對? 華中科技大學附設同濟醫院兒科專家為您支招。


迷思一:流感就是普通感冒流行起來。


華中科技大學附同濟醫院兒科主任醫師陳瑜說,每年10月,我國各地陸續進入流感冬春流行季。 流感是流感病毒導致的呼吸道傳染病。 普通感冒由多種病原體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狀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柯薩奇病毒等。 與一般感冒相比,流感起病急驟,發燒多為高熱,伴隨寒顫、頭痛、肌肉痛、全身不適、疲倦、食慾減退等症狀,發生嚴重併發症和死亡的風險也遠高於普通感冒。


迷思二:沒有呼吸道症狀就不是流感。


專家表示,兒童感染流感後,有時以噁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為主要表現。 兒童消化道症狀多於成人,常見於B型流感。 新生兒流感多表現為嗜睡、拒奶等。



迷思三:流感病毒檢測陽性才能開始抗病毒治療。


專家說,流感流行季,高風險族群一旦出現流感樣表現後應儘早開始治療,不必等待流感病毒實驗室確診結果。 一是因為病毒檢測需一定時間,且有一定假陰性率,結果陰性不能完全排除流感可能。 二是早期開始抗流感病毒治療,可顯著介入重症流感兒童症狀。


如何防治流感?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熊鵬說,每年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顯著降低流感和嚴重併發症的風險。 因流感病毒極易變異,每年的流感疫苗成分也會更新。 流感疫苗的保護作用一般可維持6-8個月,通常在接種2-4週後才能產生保護性抗體。


專家表示,寶寶滿6月齡後,才可接種流感疫苗,現有流感疫苗不可直接給6月齡以下兒童接種。 這部分族群可透過母親懷孕期間接種和對嬰兒的家庭成員和照顧者接種流感疫苗,以預防流感。 患有急性疾病、嚴重慢性疾病或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期患者,建議痊癒或病情穩定控制後接種。


專家說,如使用抗病毒藥物,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 神經氨酸酶抑制劑是甲流、乙流的有效治療藥物,早期尤其是發病48小時內應用,可顯著降低流感重症率。 需要注意的是,藥物預防不能取代疫苗接種,只能作為沒有接種疫苗或接種疫苗2週內尚未獲得最佳免疫力患者的緊急預防措施。


專家建議,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很重要。 應勤洗手,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毛巾等遮住口鼻,要保持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充足休息。 流感流行季應盡量避免到人群聚集場所。 當家庭成員出現流感患者時,應盡量避免彼此密切接觸。 學校、托幼機構等出現類流感病例時,患童應居家休息。 家長帶患童就診時,應做好防護,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