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身邊一些朋友咳嗽、發燒,有說是流感的,也有說是肺炎支原體,還有說是腺病毒......快速鑑別病原體類型,可以為臨床早期診治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常見的呼吸道感染病原體主要有病毒,病菌,肺炎黴漿菌和肺炎黴漿菌三類,檢測方法有三種。這麼多種病原體,具體如何分類、如何檢測?聽聽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檢驗科的專家許震、楊碩怎麼說?
常見的呼吸道感染病原體有哪些?
病毒
①流行性感冒病毒:屬正黏病毒科,分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和乙型較為常見。甲型流感病毒容易發生變異,可進一步分為H1N1、H3N2、H5N1、H7N9等亞型。潛伏期短,多為1~3天。
②呼吸道合胞病毒:屬副黏病毒科,只有一個血清型。嬰幼兒及兒童普遍易感,人體感染後無法產生永久性、特異性抗體,因此,可能出現反覆感染。
③副流感病毒:屬副粘病毒科,是引起輕型流感樣症狀的呼吸道病毒,人群普遍易感,嬰幼兒易發生下呼吸道感染,潛伏期2~5天。
④腺病毒:屬腺病毒科,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齡層均可感染腺病毒,但嬰幼兒、老年人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青壯年群居者及醫護人員更易感。潛伏期一般為3~10天。
⑤柯薩奇病毒:是一種腸病毒,分為A和B兩型,可經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人體,人類感染柯薩奇病毒易引起皰疹性咽峽炎和非麻痺性類脊髓灰質炎等改變。潛伏期一般為1~3天。
⑥新型冠狀病毒:屬β屬冠狀病毒,有許多變異株,族群普遍易感。大多數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潛伏期是3~7天,個別患者潛伏期比較長,可以達到14天。
細菌
①肺炎鏈球菌:是肺炎的主要病原體之一,也可能導致其他呼吸道感染和血液感染。
②肺炎克雷伯菌:通常會引起肺炎和泌尿道感染,有些菌株可能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
③流感嗜血桿菌:是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病原體,尤其是在兒童身上。
④嗜肺軍團菌:可能引起重症肺炎,主要透過水源傳播。
肺炎支原體和肺炎披衣菌
肺炎黴漿菌和肺炎衣原體均是介於細菌和病毒之間的微生物,是青少年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病原體,潛伏期較長,一般為2~4週。
如何檢測不同類型的病原體?
病原體的檢測對於及早診斷、治療和控制疾病的傳播至關重要。目前,病原體檢測主要包括:抗原檢測、抗體檢測和核酸檢測。
抗原檢測
透過檢測樣本中的病原體特定抗原來確認感染類型。此方法簡單、快速,標本類型常為鼻咽拭子、口咽拭子,適用於急性感染的早期篩檢,方便居家自測。但是抗原檢測靈敏度相對較低。
抗體檢測
透過檢測人體血液中產生的特異性抗體水平來確認曾經感染或現症感染。臨床上主要檢測特異性IgM和IgG兩種抗體類型。
IgM是最早出現的抗體,一般在感染後1週左右出現,2~4週左右達到高峰後逐漸降低,維持時間較短,因此,病原體特異性IgM檢測可用於急性感染或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診斷。
IgG型抗體出現晚於IgM,但持續時間較長,通常提示先前感染或用於群體流行病學調查。臨床上可結合抗體含量的動態變化,採用雙份血清樣本檢測病原體特異性IgG抗體水平,第一份樣本應儘早在發病初採集(急性期),第二份樣本應在此後2~3週採集(恢復期),若第二份樣本中特異性IgG抗體的滴度高於第一份樣本的4倍以上,則對急性感染性疾病也有較大的診斷價值。
需要提醒的是,抗體檢測有假陰性或假陽性可能,應結合臨床綜合分析。
核酸檢測
透過分析病原體的核酸序列來確認感染。呼吸道感染的檢體類型主要為鼻咽拭子、口咽拭子、痰液檢體及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等。
這種方法特異性強、靈敏度高、準確性高,尤其是在感染早期或低病毒量的情況下具有較好的臨床價值,但是核酸檢測通常對檢測設備、人員資質和實驗室條件均有較高要求,且檢測時間相對較長。
留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