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高度傳染力的新冠狀病毒Covid-19來襲,防護衣成為我們防疫必備的個人防護裝備。

防護衣主要是為了隔離身體全部或部分區域,免遭受潛在危險或隔離外在環境,用於保護醫護人員阻隔病人的血液、組織液噴濺到身上,雙向保護醫護人員和病患免於遭受感染。因疫情而聞名的防護衣 (兔寶寶裝) 則是做為高度危險採檢、實驗時百分之百隔絕的防護裝備。如要去高危險地區,如機場、醫院、診所、菜市場,也可使用防護衣和面罩等防疫配備,降低接觸病毒的機率。

過去台灣的防護衣仰賴歐美國家進口居多,因此防護衣對於亞洲人來說並不合身,也催生出台灣廠商自行生產契機。

不過現在市面上許多打著P1, P2, P3的防護衣,我們又該如何去選購呢?


這些布料是如何達成具有阻隔傳染力的病毒呢?

讓我們來一起揭曉防護衣等級、防護效果的差異。

防護衣是什麼?

防護衣是360度從上到下包緊緊,確保病毒無法從任何地方入侵,但穿脫需要多道程序,相當費時,密不透風的設計非常消耗體力,穿戴者有可能會出現中暑熱昏情況,儘管如此,執行一些高風險的檢測或實驗時,穿戴上防護衣可以保持最安全的防護狀態。


最基本的功能要求是[防水]和[防潑濺],才能有效隔絕醫療前線人員與有害噴濺體液接觸。防護衣所使用的布料,是經由加工塗布化學藥劑,主要是防止液體與病毒滲透,因此必須維持表面塗布層的完整性,那怕是微小刮痕都不行。


如果是醫療用的防護衣,製作工法、材質都必須合乎法規國家標準。


防護衣面料材質

我們常見的防護衣面料,分為以下三種


紡粘熔噴紡粘結構 SMS

聚乙烯塗層與聚丙烯塗層  PPSB + PE coating

PPSB與微孔透氣PE膜層壓 PPSB + Microporous PE Film PPSB

更詳細資訊可詳讀以下文章

醫用防護衣的材料與製程細節指南

防護衣P1、P2、P3防護效果有什麼不同?

台灣依據[國家標準CNS 14798拋棄式醫用防護衣性能要求],將防護衣區分為P1、P2、P3三個等級,每個等級相對應的防護效果和測試項目也有所區別。


預期接觸體液風險等級

最小風險: 適合 P1 等級 – 基本護理、標準隔離、探視者遮蓋服或標準醫療單位等。

低風險: 適合 P1 等級 – 抽血、縫合、重症監護室(ICU)或病理實驗室中使用。

中風險: 適合 P2 等級 – 例如在動脈抽血、插入靜脈注射管、急診室或創傷病例中使用。

高風險: 適合 P3 等級 – 用於長時間體液接觸、手術中需要抵抗病原體或疑似有傳染病時

1. 若穿著兩截式醫用防護衣,建議穿戴者在外套著具有防護效果的單袍。

2. 僅限連身形的醫用防護衣。

P1等級防護衣

P1防護衣的防護性能要求相對較少,依照規範而言僅測試靜水壓與衝擊穿透。


靜水壓

須達到 ≧20 cmH2O,測試面積 100cm2 下以 60 cmH2O/min 速度加壓,測試織物所能承受之水壓力量。


衝擊穿透

須達到 ≦ 4.5 g ,以 500 ml 水量噴灑於防護衣織物表面,觀察防護衣是否能阻隔水量衝擊時的滲透。


這2項測試主要是防止病人與血液、體液噴濺危害到人體。


P2等級防護衣

P2防護衣在防護等級上高於P1防護衣,共有8項測試要求。相較於P1防護衣,多了6項檢測項目要求。


抗拉強力、破裂強度、縫合強力、撕裂強力

P2等級防護衣在強力方面,強調防止織物受一定拉伸力量而產生的斷裂、撕裂,與避免織物因擴張產生的破裂,而縫合處也要小心避免因受拉力而發生破裂使防護衣有所損壞,以致無法達到保護人體之效果。


透濕度

考量穿著防護衣時舒適性,透濕度須達到 1500g/m2•24hrs 以上。


次微米粒子過濾效率

過濾功能性則須達到 70% 以上的阻隔效果,試驗時將 (NaCl)氣霧【數量中位粒徑(CMD)為0.075um ± 0.02】使用在相對濕度30 %、溫度25 ℃,並被中和至波磁曼(Boltzmann)平衡狀態的環境,以氣霧濃度不超過200 mg/m3、流速定為32 L/min進行測試,以了解防護衣對於次微米粒子的過濾性能,並確保相對的防護性。


 


P3防護衣等級

P3等級屬於最高等級防護衣,共有9項測試要求,相較於P2等級防護衣,少了次微米粒子過濾性能,但多了2項測試評估。


合成血液、病毒的穿透性

此兩項測試之試驗流程分為3階段


階段一 : 以0psi持壓5min

階段二 : 以2.0 psi持壓1分鐘

階段三 : 壓力降至0psi持壓54min

國家標準CNS 14798規範防護衣布料須在經過3階段試驗流程後,皆不能穿透。


P3等級防護衣的布料與車縫處,都必須採樣通過測試。


防水膠條

P3等級防護衣通常會在縫合處加上防水膠條,主要是阻隔血液或體液在縫合處滲透,以達到有效阻隔血液穿透以及病毒入侵。故此類P3等級防護衣的布料與車縫處,都必須採樣測試。


請參考以下圖示,各個測試點表示。


防護衣布料和車縫處取樣測試點

圖片來源 : 全球紡織資訊網/醫用防護衣性能要求


P3等級防護衣可達到抗血液與抗病毒的作用。


 


6點符合CNS 14798拋棄式醫用防護衣測試

適用範圍

用於醫護人員在醫療院所所穿著的拋棄式醫用防護衣; 不是用於手術衣。

醫用防護衣 (protective clothing) : 主要是為了隔離身體全部或部分地方免於遭受潛在危險或隔離外在環境,用於保護醫護人員和病患免於遭受感染。

測試項目10項

抗拉強力

破裂強度

縫合強力

撕裂強力

透濕度

靜水壓

衝擊穿透

合成血液穿透性

病毒穿透性

次微米粒子過濾效率

品質

依據醫用防護衣等級性能與等級。


外觀

防護衣必須乾燥、清潔、無黴斑、表面不可有斑疤與破洞等缺陷。

縫合型態可視防護衣功能需求座車線縫合。

– 袖口、褲口、帽子面部和腰部(針對兩截式)需做收口。

取樣

依 CNS2779 (技術質檢驗抽樣程序及抽樣表) 的規定實施抽樣


測驗法

外觀

以目視檢查

依據第2項10種測試項目作為檢測


標示

產品名稱與等級

製造廠商名稱與地址

國外輸入產品之進口商名稱及地址

製造日期與保存期限

 


什麼是P1、P2、P3? P又代表什麼意思?

就我們的理解,應該就是實驗室的等級吧? 或許P2比較好? 排名第2不就比排行第3的好嗎?

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生物性實驗室所分的等級


生物性實驗室等級

實驗室在進行實驗時,依據該實驗室所研究之生物製劑或所利用到的細胞 (或微生物) 對環境與生態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所給予必須達到的安全等級。


傳染性微生物分類(RG) 是針對微生物去分類,生物安全等級(BSL) 是針對實驗室所做的規範。


傳染性微生物分類 Classification of infectious microorganisms by risk group (RG)

因應處理的微生物的危險程度分為四個分類


RG1

RG2

RG3

RG4

生物安全等級Biosafety level (BSL)

實驗室所必須達到的安全等級當然分成四個等級


BSL-1

BSL-2

BSL-3

BSL-4

不同的BSL規範有不同的 物理防護(Physical Containment) 措施。


例如針對某實驗室須達到BSL-1的安全等級,去規範出物理性防護層級的相關措施,稱做P1,其中“P”就是“Physical”的意思。

這也是為什麼生物性實驗室通常以P1、P2、P3、P4實驗室來命名的原因。

P2實驗室的設施必須能達到BSL-2的安全等級,相對應的P3實驗室的設備就必須達到BSL-3的防護等級。


對抗Covid-19病毒我該選擇那種防護衣?

新冠病毒屬於傳染性微生物RG3等級,實驗室必須相符P3或是更高等級的P4,才能有效達到BSL-3的安全防護。

現在市面上許多宣稱P3等級的防護衣,其實有可能只是布料有P3認證,真正可達到阻隔新冠病毒防護作用,需要在車縫處貼防水貼條才行。


選購P3防護衣時,需要知道什麼?

檢查產品是否有符合規定


台灣CNS14798 P3等級

歐盟EN14126 測試

車縫處是否有防水貼條

如宣稱醫療防護衣P3等級,須符合哪些規定

工廠製造許可要先經過醫療認證 [衛署字號]

生產的防護衣要送紡研所測試

符合國家CN14798所有包含血液和病毒的報告檢測

 


總結

防護衣的差異區別在於過濾防護和阻隔病毒、血液的滲透性。該標準必需通過指定的檢驗測試,並且提供相對的有效阻隔性能證明。在我們了解危害風險差別,選擇一件合適的防護衣來保護你我,確保有效抗病毒!